《骑行在云端》由亿像东方(北京)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,导演冯冀,执行导演李明明。
自助攀登并骑降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,这是中国自行车所能到达的最高海拔,为了这个梦想,袁晓锦已经准备了将近七年。本片记录了袁晓锦为了完成心中梦想,召集了冯伟、易斌作为搭档,以及摄影老队友杨帆,一起挑战哈巴雪山,最终成功登顶的励志追梦故事。
故事的主人公,就是图片中的袁晓锦。在他斯文的外表下,掩藏着一颗狂野的心。对大山的热爱,让袁晓锦的骑行印记遍布四川的东南西北。
年轻时袁晓锦曾在的飞越自行车队
为了达成梦想,他召集了当时的队友
三个人的骑行之路,便开始了
山间穿越雪上骑行
过程非常需要体力抗车、推车,需要用自己的判断能力、胆识和技术,来面对大自然的挑战(车子就有12公斤重)。
这是一段探索极限的追梦之路,
为了梦想中的雪山,
他们跨越了重重险恶,
只为一场回望青春的告别。
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挫折和妥协,
只要坚持最初的想法,
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,
梦想就一定会实现。
最终成功登顶
对话《骑行在云端》执行导演李明明
李明明:《骑行在云端》执行导演,独立影像制作人。
Q:你们一直在拍极限玩家系列,每一部要拍摄的内容有相似的地方,又有各自的不同,比如这部《骑行在云端》它最大的不同在哪里?
A:我自己也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,早些年看过不少国外极限运动的纪录片,深受片中主人公挑战生命极限的鼓舞,拍过一些短片。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《极致玩家》系列纪录片平台,《极致玩家》所倡导的“有所为,无所畏”的运动和生命精神,特别吸引我。在两年多的时间内,我尝试着作为执行导演、执行制片人和《极致玩家》合作,记录下咱们中国人玩极限运动的点点滴滴。除了表现运动本身,我们力图更多展现出人性在体育运动中的多元和复杂性。《极致玩家——骑行在云端》采取的是更为灵活开放的合作模式,主创团队既是片中主人公,擅长极限运动,也是拍摄记录者。制作者易斌、杨帆、廖亚是飞越车队的成员,高海拔摄影师苏荣钦是非常优秀的阿式攀登者。
Q:拍摄难度在哪里?
A:《骑行在云端》从确定题材到最终成片经历了两年的时间。飞越车队首次创下国人自行车极限运动所能达到最高海拔纪录也是2007年的事情了,车队成员这些年都忙于成家立业,再次聚在一起突破极限是个未知数。
临近出发,天气预报显示拍摄期间哈巴山区每天都有中到大雨,高海拔山地自行车运动对气候地形的要求很高,天气恶劣出现危险的概率会极大地增加,预期的拍摄效果很可能也实现不了。临时换地方不现实,摄制组决定赌上一把。车队成员在山里最多只有5天时间去适应海拔,登顶,骑行下降。正常人在4000-6000米安全攀登下撤已是不易,何况还要将十多斤的自行车扛到雪山之巅再骑降下来,并且完成有质量的影像纪录,这对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不小的挑战。有限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不可能像国外山地自行车纪录大片那样,在一个地方拍上一两个月,很多镜头只能一次通过,这也是本次拍摄有些遗憾的地方。
Q:您觉得袁晓锦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?他的个性或者说是精神,在纪录片里展现了多少?
A:不论任何一种纪录片,都需要跟拍摄对象成为很好的朋友,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,拍出来的影像才能更加打动观众。拍摄对于主创来讲,也是生命意义的一个探索过程。袁晓锦是个特别热爱生命的年轻人,对极限运动的酷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面。这种酷爱和执着并不是完全无所顾忌不负责任的偏执,更像是一种养份,使他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现实的生活。这些在片子里面都有所呈现。
Q:您觉得好的体育题材纪录片应该是什么样的?
A:艺术和影像技术的结合,充分表现人性和自然的美。
Q:您最喜欢的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,中外都可以?
A:最喜欢的其实有很多部,《Into the mind》,《Sherpa》,《发光的山》,《Life cycles》……
对话《骑行在云端》主人公袁晓锦
袁晓锦:美国ACA4级白水教练 AM狂热爱好者 道卡斯DH车队队员 白水漂流爱好者
Q:平时玩的极限运动比较多?觉得极限的意义是什么?
A:我其实挺简单的,我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玩,没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,也没什么挑战自己之类的。我们平时就是玩自行车和皮划艇,因为经常练习,所以,风险都是可控的。
Q:感觉成片怎么样?
A:还是挺满意的,因为拍出来这项运动的魅力。这项运动的魅力就是更接近自然,更随性,更狂野。
Q:您作为主人公的的纪录片,入围了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,感觉怎么样?
A:入围了吗?我还不知道,哈哈!去年也是有两个奖参展了。还是很高兴的。会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片,因为是国外的奖项,也可以让老外知道,中国还是有人玩这些的!